在多地召开的“新春第一会”上,面对棘手的招商困境,各级政府都不约而同地将招商引资作为新一年度的重点工作。
为了在激烈的招商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上到高层领导,下到一线招商人员,也在为招更多企业努力着。
在这样的强招商氛围下,不少国资平台甚至发出了全员招商的号召,希望能够拯救日益走高的园区空置率。
然而,面对招商难度的持续升级,全员招商是明智之举?还是饮鸩止渴?仍然值得我们深思。
想象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全员招商的愿景虽然美好,但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仍然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出现。
前面我们提到,很多招商人员在产业专业度方面是严重不足的,这就直接导致了他们在招商的过程中会非常吃力。
这种产业专业度的匮乏,与当前许多招商人员不能对产业进行明确定位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这就会出现一个情况:机关人员在执行招商任务的时候,既不知道往哪里去招商,也不清楚应该找哪种类型的企业。
在经济增速放缓、产业持续收缩等各类因素的叠加影响下,招商势必会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想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吸引更多企业,招商人员就必须对产业方向有更加清晰的定位。
随着招商难度的提高,国企也在积极寻找解决方案,我们也观察到了一个趋势:有越来越多国资平台开始在内部组建招商团队。
现在,招商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经济上行,企业多园区少,就算是坐在家门口,也还是有企业愿意找上门来想要入驻。
那时的招商,更多聚焦在载体、区位等优势上面,只要区位不错,外立面可以,哪怕租金高点,还是有企业愿意买单。
可现在就不一样了,坐等企业上门的好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企业的需求在提高,他们不仅要完善的产业生态,还要专业的运营服务,又要园区能够解决他们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在这样的情况下,鉴于体制机制的限制,以及整体部门的约束,倒不如从每个部门抽调一两位金融、行政等领域的骨干成员,共同组成一支招商团队。
可是,就算团队组建好了,面对国资系统普遍存在的产业专业度不足的问题,仅仅凭借各部门抽调出来的零星人员,也难以带动全员进行招商。
一方面,他们没有干过招商;另一方面,还有本职工作需要去做,两者根本没办法兼顾。
这样,反而会让招商的难度进一步攀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倒逼国资平台去组建一支具有专业能力的招商团队。
在既定的体制机制框架内,且无法随意更换人员的情况下,国资平台就必须倾注更多心血在招商人员的培养和能力提升上,这才是吸引企业的核心所在。
毋庸置疑,全员招商的初衷肯定是好的,无非就是希望大家把劲往一块使,顺利吸引更多企业入驻园区。
成功招商之后,不仅能够有效应对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乏力的问题,还能缓解地方财政吃紧的困境。
在美好预期的驱动下,为了完成招商的任务,一些区域开始高举全员招商的旗帜,把招商任务层层摊派到乡镇、街道,乃至妇联、教育局等机关人员的肩上。
全员招商真的能吸引企业入驻?其实未必。
在一些特定情境下,全员招商或许能够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但与此同时,还可能触发一系列负面影响。
早在2008年,全员招商中所潜藏的问题就已经初见端倪了。
在巨大的招商压力下,宁夏某市引进了某国资企业的多晶硅生产项目,虽然双方宣称这是一个能耗低、无污染,且资金、技术密集型的优质项目,但实际情况却与宣传大相径庭。
多晶硅在发电过程中不仅会产生严重的污染问题,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也会造成难以逆转的破坏。
深入分析这一事件,我们就会发现,沉重的招商压力往往很容易让招商人员陷入过分追求招商效益,从而忽视环保重要性的怪圈。
此外,招商团队在产业专业度上的不足,也是导致此次引入企业后出现问题的关键。
在非专业人士看来,招商确实不难,只需要把企业引入园区,最后促成项目落地就可以了,但实际却恰恰相反。
随着越来越多高新技术产业的涌现,招商的具体执行也变得越来越复杂,涵盖了市场分析、项目评估、谈判策略等多个层面,这就对招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下文章来源于方升研究 ,作者万山一把锁
现在,招商更考验的是招商人员对产业的专业度,不仅需要对园区自身的优劣势有清晰的认知,还需要深入洞察目标企业的实际需求。
所以,在全员招商的过程中,如果招商人员缺乏必要的产业专业度,势必会削弱招商的质量和效果。
再者,很大一部分机关工作人员既没有产业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没有招商的实践经验,让他们硬着头皮去干招商,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招商效果,反而增加了机关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
全员招商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动更多力量参与招商活动,但同时也很容易让地方政府陷入过分追求短期招商成果的误区。
这种短视行为不仅会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会造成各类资源的极大浪费,甚至出现国有资产流失的情况。
就目前全员招商的执行情况来看,仅仅依靠增加人手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下棘手的招商问题。
其中,招商专业化逐渐成为了成功招商的关键前提,这也是众多地方政府和平台公司纷纷成立专业招商部门的重要原因。
因为,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不断涌现,招商不是谁都能干的,只有具备了足够的产业专业度,才能有吸引更多企业入驻的可能。
现在,招商不是单打独斗就可以了的,一家企业的成功入驻往往需要多个部门的共同努力。
在全员招商的大背景下,每个人的身上都承担着巨大的招商压力。
面对那些难以达成的招商指标,势必就会有人病急乱投医,不断驱使他们采用不正当手段来争夺有限的招商资源。
为了吸引更多企业入驻,一些员工不惜夸大招商成果,甚至编造并不存在的招商成功案例,企图以此为诱饵,吸引企业前来落户。
然而,这种做法非但不能真正招来企业,反而会对园区的声誉造成难以挽回的恶劣影响。
与其如此,不如成立专门的招商部门,或者寻找市场化的招商机构合作,真正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这样一来,地方政府才有腾出手来,把更多精力放在营商环境优化、服务品质提升等方面。
此外,招商人员在提升产业专业度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对产业定位的认知,知道去哪里招商,也清楚要找哪种类型的企业。
因为,明确的产业定位不仅能够帮助招商人员迅速甄别出与园区相契合的企业,还能够围绕主导产业开展上下产业链的招商活动,进一步增强园区的竞争力。
当前,全员招商还有很多可探讨的空间,但不可否认的是,局长、市长等高层领导在招商过程中仍然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他们往往也是促成企业入驻的关键。
虽然,其中不乏一些带有官僚作风的领导,他们不仅在产业专业度上有所欠缺,并且常常因为自恃身份而对招商产生负面影响。
然而,我们也需要正视高层领导在招商中的必要性。
因为,高层领导手里不仅掌握着丰富的企业资源,而且在招商过程中也有很强的推力,特别是在项目落地谈判的关键时刻。
在缺乏一对一定制化招商政策与手段的现状下,地方政府对产业的关注度与专业度,尤其是高层领导亲自招商这一举措,对企业最终是否落地有着巨大影响。
对企业来说,通过观察政府领导的态度,就能预判自己在落地后将获得哪些支持与服务,以及未来在当地的发展潜力。
总体来看,全员参与招商不是不可以,关键在于需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方法。
如果缺乏对产业的理解和专业度,在招商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单纯依赖人海战术,不仅是对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浪费,最终也难以达成预期的招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