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一开年,产业园区招商讨论群内异常热闹。面对全国产业园区总面积即将突破62亿平方米的庞大存量市场,各地园区运营商已深刻意识到:价格战救不了招商 。在“以价换量”策略逐渐失效的当下,如何破局?结合笔者对产业园区数智升级、招商、运营的长期观察与实践,尝试从运营能级跃迁视角提出解题思路。

01. 90%的园区,仍卡在“2.0陷阱”
根据金字塔模型,当前园区运营能级可分为四级:
1.0物业级拼硬件(卫生、停车、安防);2.0普惠级提供工商代办、财税代缴等基础服务;3.0精准级通过产学研合作、风控融资绑定企业成长;4.0产业级构建生态链,实现资源共享与协同创新。根据调研发现,约60%园区停留在1.0阶段,30%卡在2.0层级(仅能提供标准化服务),仅有不到10%尝试向3.0-4.0跃迁。其核心瓶颈在于——缺乏数据资产沉淀,导致服务颗粒度粗放 。
02. 数智升级,打通能级跃迁的“任督二脉”
要突破2.0层级,必须通过数智升级实现“需求洞察-服务匹配-生态共创”的闭环。
-
从1.0到2.0:数据替代人力,普惠服务“降本增效”
以能耗管理为例,某园区运营者曾吐槽:“我们2个人花了整整一周时间抄水电表,财务算账又耗去两三天。催缴时才发现财务核销信息未同步,重复发单引发企业投诉,真是吃力不讨好。” 这一现象深刻揭示了传统2.0服务的致命缺陷——人力密集型服务难以兼顾效率与准确性。那么,如何破解数据孤岛、响应滞后、隐性成本过高等本质矛盾呢?园里园外智慧园区综合解决方案给出了答案。通过深化能耗管理场景,帮助园区运营节约了99%的场景工作。

-
从2.0到3.0:算法替代经验,精准服务“千人千面” “园里园外”助力园区沉淀数据资产,打造园区级数据资产——“一企一档”,实现从传统经验到智能算法的跨越,为园区企业提供精准的“千人千面”服务。公域数据“广角扫描”——企业基础画像 ,自动抓取工商信息(注册资本、股东结构)、法律诉讼、知识产权(专利、软著)等公开数据,形成企业合规性与创新力的评估基线。私域数据“深度透视”经济脉搏与服务触点。整合园区内部的产值税收、社保缴纳人数、水电能耗(如单月耗电量环比增长20%)等数据,构建企业健康度指数。沉淀企业走访记录、需求反馈(如“侦测申报”“扩产选址咨询”等)、活动参与频次等交互数据,量化服务优先级。 经过“园里园外”企业走访数据显示,当公域与私域数据融合后,企业档案将从“静态简历”进化为“动态CT影像”——既能精准诊断现状(如研发投入低于行业均值),也能科学预测未来(如3个月内扩产概率达67%)。
-
从3.0到4.0:生态替代单点,产业协同“无界延伸” 实践
精细运营以数字招商精准锚定产业链缺口,以智慧运营激活资源协同网络,以数据资产重构园区价值逻辑,推动园区从“空间租赁”向“生态共创”转型。从“填满空间”到“定制链条”。通过招商CRM与数字沙盘,预判企业生态价值。例如,某园区基于能耗数据模型,精准引入新能源电池回收企业,使上游企业采购成本直降18%,用生态增益替代低价谈判 。从“服务响应”到“资源撮合” 。例如,苏州某生物医药园通过运营中台,自动匹配企业研发需求与园区内CRO机构、临床试验资源,促成“研发-量产-市场”闭环,企业续约率提升至91%。

03. 运营能级,决定生死线
未来园区将加速分化。1.0园区将沦为“低价红海”牺牲品,空置率持续攀升;2.0园区通过数智化勉强生存,但利润空间被压缩;3.0-4.0园区凭借数据资产构建竞争壁垒,形成“服务溢价-生态收益-投资回报”的复合盈利模式。 2024年,深圳某产业4.0园区仅凭生态协同服务收入(不含租金)已覆盖70%运营成本。这印证了金字塔顶部的终极逻辑——当园区成为产业共同体的大脑,盈利将自然发生。
04. 卷价格,不如卷精细运营
“卷精细运营”绝非增加人力或成本,而是通过数智升级将服务能级从“被动响应”推向“主动预见”。那些率先用数据穿透企业需求、用算法重构产业关系的园区,终将在存量竞争中赢得未来。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期待听到更多同行的声音,欢迎在视频号“芒果说园区”评论区交流和讨论。